宋张择端《清明上河图》,是一幅举世闻名的现实主义风俗画卷,作者以长卷形式,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,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图画中。
而张择端绘制《清明上河图》,读者对象是宋徽宗本人,那这又何尝不是一份隐藏着“谏言”的“上书”呢?
据此,我们通过观察《清明上河图》当中的一些细节,发现,在北宋末年繁荣的背景下,透露出许多令人唏嘘的场景: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我们打开《清明上河图》,卷首就可以看到在东京城近郊有一处消防设施:望火亭。
望火亭
要说宋代其实也是很先进,在城防当中,系统性的安排了国家的防火机构。在古代中国以木质结构为主的建筑群中,防火工作的重要性和难度都是不言而喻的。
北宋城市繁荣和发达,自然离不开这样的消防系统的工作,同样,国家为了加强此项工作,在望火亭之下还有两排房子作为兵营。
但是,请注意,在张择端的画作中,望火亭上没有任何值班人员;而望火亭下的兵营已经成为商铺。大家都忙着做生意去了,消防警戒什么的,爱咋咋地吧。
假若金军兵临城下,一把火烧将过来,那滋味,啧啧啧。
过了望火楼朝里走,就来到了高大巍峨的城门以及城门楼子:
弱弱的问一句,古时候城门和城门楼子的作用是什么?
对,军事防御功能。
但是城门、城楼上并无一兵一卒,要靠城门爆发主动技能来防御敌人么?
再看城门里,一对骆驼队伍正在通行。
骆驼队伍很明显,是胡人的队伍。当时宋、辽、金局势正在剧烈变化,胡人的队伍就这样在东京城门走来走去,怪不得后来金人攻击汴京一打一个准。
当时,辽、金多有间谍人员潜入汴京,已在后世所证实。但是,汴京敞开的城门口,相应的机构在干什么呢?
注意看城门左下,是一个收税的机构,对,税收是有保障的。
但是,城门的第一作用不应该是军事防御么?怎么变成了收税呢?、
如此倒置,后果不堪设想。
往里走,看的出来这里是一个衙门口:
我们仔细看,衙门里面,胖胖的白马吃饱了躺在地上晒太阳,一个马夫手持缰绳,正在“葛优躺”。而衙门门口,吏卒们都等得快睡着了,公文箱也散乱地放在两边,这真实地表现了北宋末年冗官冗兵和拖沓低效的吏治局面。
历北宋一朝,官员泛滥成灾始终困扰朝廷,每年成千上万的人涌入官僚队伍。单从唐宋对比,唐太宗时曾将中央政府官员从两千多减至六百三十四人,宋仁宗时代中央内外属官已超过一万七千人,而北宋所辖疆域仅为唐疆域的二分之一。
官员太多,大家都闲得慌。
我们来看那座有名的桥,但是不要看过桥的船,看看桥面上:
哎哟,一个坐轿子的“贵人”和一个骑马的“贵人”狭路相逢,互不相让。
从骑马人的装束和轿子外家仆的嚣张气焰,估摸着这两人都是朝廷命官,恰好一文一武。
这时候桥下那艘桅杆过长的船正在顺水而来,桥上右侧的人纷纷都在叫嚷、帮忙等等,但是文武两派官员正在吵架、互不相让。
这是隐喻:“大宋王朝面临危机,而你们还忙着吵架”么?
宋太祖赵匡胤规定地方不仅要行政和兵权分离,更是让文臣武臣互相约束,以起到相互制衡的作用,但是如何平衡内忧外患之间的关系,是古代统治者一直以来都无法逃脱的、令人头疼的命题,宋朝的文武分明所带来的后果也略显惨痛,令人叹惋。
走在路上,有个奇葩的人,用扇子遮挡自己
他所遮挡的对象应该是那个骑马的人。
北宋时期这个用扇子遮脸的动作叫“便面”,总的来说就是我不想跟你打招呼、我不想跟你碰面哎呀好尴尬呢。
这俩看着都是文人,为啥会比上图的文臣武将还尴尬呢?我们再接着看:
在这里,可以看出车夫将被废黜的旧党书写的大字屏风当作苫布,包裹着和旧党有关的书籍装上车,拉到郊外销毁。
北宋宋神宗时期,因“王安石变法新政”引发残酷的新旧党争事件,虽然变法失败,但依旧对北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。宋徽宗上台后,试图缓解党争关系,却无法化解。宋徽宗只好启用蔡京,蔡京上台后,与宦官童贯等勾结,将司马光(旧党)等人定为奸党。
无限的内耗,终于在强敌面前一触即溃。
《清明上河图》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,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、手工业、民俗、建筑、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,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。千余年来,此画声名显赫,广受青睐,仿摹者众多。各地公私藏家手中还有许多摹本和伪造本,有人统计,现存《清明上河图》有30多本,其中大陆藏10余本,台湾藏9本,美国藏5本,法国藏4本,英国和日本各藏一本,光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就藏有7本。
它,究竟是完全的写实,还是有意创作?
参考资料:
元赵孟頫摹本《清明上河图》影印件
标签: